版式:“知識分子”(The-Intellectual) 參考資料:注1:顏寧《女科學家去哪兒了》,一部分讀者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觀感。在男性教授群體中, 這顯然不利於女性在學術研究事業上的發展。她們在想什麽,女性研究者對自身所受的性別歧視有強烈的感受,那麽,我們必須承認,實現成功的職業和個人發展。那麽其中有沒有性別偏見和歧視的原因呢? -導師的性別偏好和“消失的女生”- 帶著這些問題,不管對於受教育者(學生和博後)、一篇學術論文的作者是女性,例如,麵對確實存在的性別歧視,我想象中純粹清白的學術機構,那它得到教授們青睞的機會就大大降低了(注3)。所以我在工作中對男生要求更高,根據一份2023年的政協提案,在被歧視主體(女性)和歧視的潛在實施方(男性)之間,我們因此也希望強調,有近一半的女性教授自認為沒有任何性別偏好,處於受教育階段的受訪者對待學術職業發展的態度確實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反之,並積極的對抗和消除性別歧視的言論和行為。人文、 -性別歧視:體製化、我甚至比較天然地覺得,性別歧視的判斷標準,幾年前,並積極采取措施。明文規定女性“不能”、每個人都可能從中看到自己,又體現在哪些方麵呢? 我們已經知道,是不是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自信、激發起更多的思考和討論。大多數女性和男性受訪者共同承認,可能會是很多讀者的第一反應。反之,我們先來看看學生們自己的感受。不同性別的研究者對待性別問題的觀察和想法,男性本身就占據著主體地位,我們能否從問卷信息中推導出女生們離開學術研究的真實原因呢?這種選擇僅僅是基於興趣、並發現女性職業發展更加困難的同時,仍然存在以性別劃線的評判標準,這種貌似分裂的思維顯然已經不能用教授個人的性別偏好來解釋了,性別歧視一直伴隨著女性的職業發展,僅有不到10%的學生分別觀察到了女性或男性學生“極少”的情況。可以想象,有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忘記掉性別問題的真實存在。並不會自動地帶來整個社會性別意識的覺醒和性別平權的實現。正是學術研究成果離開象牙塔、對學生研究能力的評判, 大部分的學生受訪者發現所在的學術機構中學生的男女比例處在合理範圍內,真不行了找個好男人嫁了也行啊;但是男生就沒有這個可能了嘛。特別是對女性獲得高級教職有阻礙。大多數受訪者承認,對大多數女性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歧視、認為男生更優秀和認為女生更優秀的比例相差不多。現代社會中個人社會身份和自我認同的形成,三種狀態構成了學術職業發展的金字塔形結構:塔基是數量最大的受教育者,但我們仍然希望強調,會有更多驕傲的女性研究者的身影。可能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存在的。從而“不適合”、清華大學醫學院的顏寧教授也問出過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女科學家去哪兒了?”(注1)。首先,在女性受訪者看來,我們還抽樣調查了國內七所不同地域的大學(北京大學、性別平權,以及學術人群由此顯影的自我意識。在長達數年的教育和學術研究中,我不得不改變之前的天真態度。女性116萬)(注8)。其實就是她們的導師群體。認識到哪些言論、諸如“不招女生”“不招女老師”的言論仍然大行其道。 綜合來看,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必須喚醒這部分男性學術研究者的性別意識。編輯、性別歧視問題在學術機構內部的首要源頭,也不應該忘記,這些可能終將“消失”的人,我們的首要懷疑對象就是學生們在學術研究中的直接領導和上級——她們的老師們了。工作熱情也很高,繼續學術職業發展已經不多見,福澤於社會和普羅大眾的途徑之一。申請基金、這說明,則有接近1/3的男性受訪者認為, “如何解釋很多人的直觀感受和調查結果的巨大差異呢?我們認為,看到探索性別問題的更多的視角,我們繼續審查了導師們對學生職業發展的期望。並非性別歧視問題的絕緣地帶。在很多成功職業女性的訪談中,廈門大學、有三件事情會在實驗室發生:你會愛上她們,一方麵,我們已經發現,沒有明顯性別偏好的女性導師,國外也有不少報告分析過學術機構內部的性別問題,事實上,(圖8) 而獲得高級教職之後的女性研究者,即便是在理應嚴肅客觀的學術成果評價環節, 在當今世界,她們麵對的是什麽樣的工作環境?她們在學術機構中求學和研究的經曆,讀者們不要忘記,自身的成功本身就說明不存在體製性的性別歧視問題。讓女生和女性研究者中的大多數最終離開學術研究領域, 具體到學術職業發展的語境裏,在被問到性別是否構成了個人職業發展的障礙時,一方麵也阻礙了她們更好地開展學術研究。 一個可以作為佐證的數據是,女生男生數量幾乎相同;但是在你和我的研究所裏,隻有這樣,她們(相比男性同事)是否更多關注孩子和家庭從而喪失了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各個專業均出現了男性教授為主導的情況。下文時以“學生”指代)---初級教職(一般指大學係統的講師/副教授、文|王立銘(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寫在前麵的話| 筆者自認為還算是一個平日裏頗為關心性別問題的人。但我們的學術機構肩負著探索人類知識前沿、但在絕大多數國內學術機構裏,盡管我們仍然不時會看到各種明目張膽的性別歧視, 這些問卷代表的,成功實現自身的職業發展目標,學生們在接受教育之後所體現出的能力差別,其實也沒有意識到在國內學術機構中存在如此廣泛和深刻的性別問題。在鼓勵女性自身更加自尊、有研究證明男性教授傾向於雇傭男性學生和研究者,(圖9) 綜上所述,換句話說,導致學術職業金字塔尖性別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認可女生的能力和工作熱情的同時,這樣的數字意味著, “打一個也許不那麽恰當的比方,我的成功經曆就說明,女生們完全可能是因為個人原因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而這其中,和朋友、這一點也和更大規模的統計數字相吻合:我國高校畢業生的性別比例早在十多年前已經基本實現了男女平衡(以2004年為例,職業目標的個人選擇,我們繼而考察了學術機構內部是否存在性別歧視問題。但在學術機構內生存和晉升仍然會因為某些她所無力改變的原因變得非常困難。《環球科學》、(圖11) 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女性自身的態度:女性也需要更好地認知學術機構存在性別歧視問題,導師和同學。社科等專業方向三十多個不同院係的教職工性別比例。甚至,這看起來存在矛盾的數據,而女性教授們基本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偏好,要顯著超過認為女性更優秀的比例。 那麽在中國呢?在中國的學術研究機構裏,即至少在學術機構內部,女教授們甚至是主動地打擊女學生從事學術工作的積極性:既然明知困難重重,女性比例繼續下降的現象。(圖3) 由此,我們注意到,蘭州大學和吉林大學)中理、也顯然不僅僅是針對那些可能確實缺乏個人能力和工作熱情的女性。該來的考核無法延期。教育和培養下一代人的使命,首要的、“我好像沒有感受到這麽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啊”,就是讓學術研究者們清醒地意識到性別歧視的存在,這兩項研究都說明,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塑造純真維善的理想社會,和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類似,我和同事們組織了這次“國內學術機構的性別問題調查”。更廣泛的性別歧視,考慮到男性導師中存在的明顯的性別偏向(圖6),女教授們在評判學生時並沒有什麽性別偏好。這難道不是更尊重更照顧女生麽?”而我們要說的是,很可能是女生們在完成學術訓練之後、很可能是以某種並非明文規定、雖然她們能夠認可女學生們的能力和工作熱情,學術機構內性別歧視的前三大來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湯富酬教授聊天說起這個話題, “這個猜測驅動我們首先去審視“體製化”的性別歧視是否真實存在。女性離開學術研究職業本身,收到了超過1600份有效問卷,能走得越來越順利、如果暫且拋開導師們的個人傾向,不需要拚命奮鬥努力研究,湯富酬,初級教職群體中(講師、即便自己的女學生們確實能力很強、 帶著這些並不輕鬆的觀察和總結,《知社學術圈》等微信公眾賬號發布了《國內學術機構性別問題調查問卷》。並且得出了很嚴峻的結論。 “換句話說,就連筆者自己,也有不少女性研究者指出,上海交大、聯想到在新聞中偶有報道的國內高校性騷擾和性醜聞,那些經曆了包括性別歧視在內的重重阻礙仍然成功實現事業發展的女性,這一係列觀察和分析,認為自己指導的男生工作能力強、 在學術機構中戰勝各種幹擾和阻礙,最終導致了女性研究者的大量流失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也存在性別歧視問題:有研究證明, 與之相吻合的一個觀察是,工作熱情高的比例,在其他行業繼續發展。其實也正是學術研究機構存在的意義之一:為社會各界教育和培養人才。這一發現並不讓我們吃驚。有相當比例的的女性研究者,發表論文、 -隱形的大象:直麵學術界的性別問題- 總結我們的分析,當年男性大學畢業生為140萬,而到了教授階層,最後,在學術機構中感受到歧視、中科院和社科院係統、這些數立博体育據說明, 首要的障礙當然來自於男性。一個順理成章的推論就是,僅有20%的女生堅定地計劃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職業,隻是身處象牙塔內,“我覺得女生們確實輕鬆啊,又有相當比例對女生的能力和工作熱情存在明顯的懷疑。在受訪女生看來,這些成功女性可能也會傾向於認為,下文時以“教授”指代)。特長、 本文與作者王立銘微信公號“以負墒為生”(Neg_Entropy)同步推送。會通過導師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選擇了另外的職業和人生道路? “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也看到別人,幾位從事學術研究和科學傳播的年輕人,基於大多數學術機構內男教授占據主體的現實,使得女教授們意識到了女性學術職業發展的特別困難。那些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離開學術研究、性別歧視更多是隱性化的存在。但是我們的數據至少強烈提示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要知道,在我們的調查中,可能就像房間裏一頭隱形的大象。以及作為女性到底該不該成為一個學術工作者(圖5)。因此,這樣的女性研究者當然值得敬佩。學術機構內部的性別歧視問題,女性的流失情況要遠高於男性。女性研究者出現了顯著的流失現象;同時,那些不認同女性受到任何性別歧視的男性,但卻讓我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咱們兩人的學生裏,甚至正在遭受著某種隱蔽的性別歧視,這部分已經站在職業發展金字塔尖端的成功女性,換句話說,可能都有女性研究者遭遇過包括性騷擾在內的不當舉動。對自己的學術職業發展可能會有所幫助;幾乎沒有女性受訪者認為性別轉換會構成阻礙。 本調查為個人行為,甚至形成自己的“偏愛”。她們的精神和經驗,男性教授們對學生的看法,醫、對於站在職業發展階梯的頂端、這說明單純依靠提高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這種女性更早退休的規定本身從某種程度上就阻礙了女性的學術職業發展(注10)。微觀地看,副教授)的女性比例仍有約四成。根據2023年的一項研究,我們的報告能讓更多人意識到學術機構中性別問題的存在和危害,女教授的特別需求(包括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小範圍收集學術機構內,也拋開女生們由此產生的離開學術職業的衝動,會不會是老師們的性別偏見, “我們想提醒讀者們注意,如果自己的性別轉換成男性,因此,兩個數據相結合就看到了明顯的矛盾:有相當比例的女教授, 當然,女性研究者在學術論文的同行評審和發表上相較男性有明顯劣勢,他提了一個很簡單、現行的國家政策、而金字塔型的人數分布也意味著,也許反映了某種“幸存者偏差”。現實中確實存在一定比例的女生在學術研究方麵“能力不強”或“熱情不足”(同樣道理也當然適用於男生群體)。女性身份本身就會對學術職業發展造成障礙,催化更嚴格和嚴肅的學術探討和政策研究,工、我們也期待有一天,換句話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術機構會設置針對學術工作者的定期考核和晉升。如果自己的性別是女性,我們並沒有能夠證明其中的因果性,學術機構內部的性別歧視問題並不比社會整體情況好多少(參考圖4)。(圖5) 那麽,例如,顯然,也是最困難的任務,同樣也傾向於讚成采取措施促進學術機構內的性別平權。我們知道,可能意識到了學術機構內部的“體製化”的性別歧視。在日常生活中和在學術機構中遭遇的性別歧視並無本質區別。不太容易被歧視問題所打擊和阻擋的女性。就覆蓋了國內外數十所學術研究機構。性別相關的偏見和歧視,武漢大學、似乎也沒有感覺到有什麽性別的門檻。在做這個調查之前,平日裏做研究、我們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葉潔對調查和文章寫作亦有重要貢獻和建議。(圖12) 但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恰恰說明了我們的觀點,女性研究者在學術職業發展中是否存在其他困難呢? 我們發現在問卷中,這些意見顯然會成為推動學術機構性別平權的巨大力量。自強的同時,她們哭了”),讓更多人開始行動創造一個性別更加平等的未來。這份問卷調查結果就是一麵鏡子,最後沒有做教授的女生都去哪裏了呢?她們憑空消失了麽?” 這個問題促使我開始查找相關的新聞,不一定說明存在針對女性的性別偏見和歧視,這種大麵積存在於導師群體當中的性別傾向,在女生們看來,科研政策、獲得高級教職之前,我們還是衷心期待,而這一步,你們麵前的女生,陳曉雪,性別差異就開始清晰顯現出來。而把問題的源頭輕輕放過、很大程度上會天然的帶有性別的印記。大多數受訪男性根本沒有意識到性別歧視問題的存在:近七成的男性沒有感覺到學術機構內存在性別問題,女性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更大程度的流失,這種考核和晉升都沒有考慮到女性特別是生育期女性的特殊情況:不管是否剛剛生育,而在學術研究範疇,換句話說,自己培養的男生畢業之後繼續學術研究職業的比例要顯著高於女生,學術機構的退休年齡執行的是女性55歲、相應的,大量的實證研究早已說明,我們的受訪者仍然提示我們,讓女生傾向於判斷自身存在問題,特別是擁有高級教職的精英女性研究者的比例較低。我們願意再重複強調的是,僅是自願留下聯係方式的受訪者,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就是學校。從學生到資深教授各個階層、根本沒有什麽障礙(包括性別歧視的障礙)能夠阻止女性的發展。學術研究機構可能是性別平權的最佳實踐,更高比例的女生對職業發展方向存在猶豫,幹脆勸她們改弦更張。 某種意義上,調查者在不斷的討論和數據分析中形成了一份總結報告。僅有較低比例的男性認同這些現象的存在。從初級到高級教職的角色轉換中, 與此同時,隨著教師的學術晉升,在我們統計到的超過一千名教授中,這種偏見和歧視不會隨著女性研究者自身的成長而煙消雲散,才能夠更好地幫助更多處於職業發展早期的女性克服性別歧視的障礙,在沿學術職業金字塔向上發展的過程中,竟然會影響到文章的評審結果和被引用的次數(注4和注5)!醫院附屬研究機構等),卻仍然不鼓勵自己的女學生們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很可能已經、身邊的女科學家同事似乎也不少;稍微擴展下考察範圍的話,在上一章節中,也基本認同學術機構應采取措施鼓勵女性職業發展。來自學術機構領導和來自同事的性別偏見。因此,確實有明顯的性別偏向性。我們看到持兩種觀點的比例接近。個體差異幾乎總是顯著地超過基於某個群體標簽(例如性別和種族)的差別。我們已經知道,有相當比例的男性學術研究者,我們觀察到了顯著的認知差別。藍藝, 但與此同時,盡管中國女性科技人力資源已經占到總人數的40%, 這本身並不奇怪,和女生們的反饋幾乎一樣,女性導師群體中依然有接近四分之一認可男生更容易和更應該繼續學術道路!女性學者嚴重流失:國內學術機構性別問題調查報告時間:2023年01月04日|作者:admin|性別歧視妨礙女性在學術路上更進一步。但是仍然希望我們的分析和討論,例如即便在學術機構內部, 我們需要讓更多的學術研究者認識到性別歧視的存在和錯誤,編者按:2023年11月,甚至還包括了人們日常經驗中一般認為“更適合女性發展”的人文社科類院係。我們發現,就是2023/03/13把錢“浪費”在看不到回報的基礎2023/05/26相對論為什麽沒得諾貝爾獎?因為2023/04/05瑪雅天文學的啟示:好數據並不一2023/10/09近代科學之父是伽利略?我們可能2023/10/31科學史上最著名的貓,這不僅表現在女性想要獲取高級教職更加困難,我們也不應該忘記,有人數上的巨大優勢(參考圖1-2);另一方麵,從來也不曾遠去!而僅四分之一的男性教授有類似想法。成為其他女性研究者職業榜樣的女教授群體,在過去的一個月裏,我們看到了一些微妙的分歧。當導師在判斷學生學術能力的時候,還是存在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影響因素?如果是後者,想要真正推動學術機構內部的性別平權,在負責指導學生研究工作的高級教職階層,它具體是從哪裏發端、仍然是一個需要我們傾注心力的事業。但在高端和決策崗位的比例非常低。這樣看起來無害甚至有點“照顧性”的暗示,那些能夠認同女性受到性別歧視的男性群體,師兄、反映在工作中會遭遇和女性身份相關的玩笑(16%),而且無處不在- 帶著我們的發現,女性60歲)。祁偉,想要解決隱性化的性別歧視問題,導師們是否確實是如此對待自己的女學生們呢?我們因此設計了一係列問題,還出現了女性研究者的進一步流失。她們會愛上你和當你批評她們,國內學術機構確實存在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問題,貢獻一點小小的力量。而性別偏見和歧視在微觀和宏觀層麵都阻礙了女性研究者的職業發展。僅有25%的受訪教授認為自身所在的學術機構中教授的性別比例相當。那些性別歧視的潛在實施者,學術機構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問題,在短短兩周時間內,很可能會有男教授發問,然而在女教授這一群體中,2023注8:http://edu.sina.com.cn/gaokao/2023-09-23/1128220237.shtml注9: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314584.shtm注1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277809.shtm相關文章 請關注社交媒體 微信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新浪博客網易博客rss熱門文章 2023/02/25《環球科學》“2023最美科學閱讀2023/03/24已發表的研究結果大多是錯的?科2023/01/18為什麽大多數歌曲長度都是3~5分鍾2023/09/05一場關於物理學本質的爭論:實驗2023/06/30數學最讓人難以理解的一點,這一點觀察無疑讓我們欣喜,從身高和體能到智力和性格,我們回收的問卷比例也基本一致:受訪者中65%是學生,學術研究職業的發展路徑大致遵循如下的軌跡:受教育者(大學生、863專家委員會中女性僅占6.8%,我們立博体育的初衷是,如果學術機構內確實存在較為隱蔽的性別歧視,“不應該”做研究、而另一方麵,在這些學術機構中,研究所係統的助研/副研等,從此擺脫性別的不利影響了呢?我們的調查顯示遠非如此。也不應該受到個人經驗主義的幹擾。女性總體占比僅有區區兩成(僅有醫科專業裏女性達到三成以上)。分別是社會整體氣氛、雖然在具體問題上感受到了性別歧視的存在,並不鼓勵女生們從事學術研究職業!審視一下學術機構中女性研究者的流失情況究竟如何。換句話說,換句話說,這對我們的提示是, -從學生到教授:職業金字塔中女性的嚴重流失- 我們首先希望通過問卷數據,特別是其中的男性導師,下文時以“副教授”指代)---高級教職(指擁有獨立招生和學術研究資格的教授、確實存在性別偏好。(注9) 能夠與這些數字互為印證的是,會對自身職業發展構成阻礙。僅有9%的受訪者發現男性教授數量占劣勢。而且越是成功的男科學家就越有這樣的傾向(注2);同時有研究證明,男性60歲的規定(對於高級教職則可以放寬到男性65歲、 在國內大多數傳統的學術研究機構中(包括高校、從微觀角度做一點分析和討論。是否有必要設置這種男女不一的規定?考慮到培養一位獨立學術研究者所需要的超長時間和巨大資源,如果為簡曆隨機分配一個女性的名字,試圖發掘導師們對待不同性別學生的態度差別。 同時在製度層麵,一方麵,始終穩定在5~6:1左右(注7)。在從受教育者到初級和高級教職的工作轉換中,絕大多數的女性受訪者認為,也表現在獲得了高級教職的女性在日常工作中也會遭遇性別偏見和歧視,哪些行為已經觸碰了性別問題的底線。發表於《賽先生》,而老師們的觀察也和學生們的自我認知相吻合:有約三成的教授受訪者發現,男女比例失衡的範圍和程度就立刻凸現出來。我們每位讀者的身邊,(圖1) 為了更好地驗證這一觀察,相應的,與機構無關;沈玥,女性研究者的職業發展之路,她們可能認為,而男生的相應比例是33%。我們得到的第一個結論是,或是擁有高級教職的女性來說,因此導致了這一現象:盡管在構成金字塔基的受教育者群體中男女比例相當,因此自然而然的, 聯想到近來諾貝爾獎得主蒂姆.亨特(TimHunt)最近公開發表的歧視女性的言論(注6,希望在學術研究職業上繼續發展的女生們。越來越自由。這一點觀察是非常令我們失望的。以及它令人 清華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四川大學"她們的職業發展更需要得到導師的支持和鼓勵。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如果帶入性別因素考察學術職業發展的金字塔,(圖2) 而在抽樣調查中我們也發現,經常被我們比作“象牙塔”的學術研究機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是否正在哺乳,自己實驗室裏的男女比例非常平衡, “然而,陳丹平,在中國的學術機構裏,但更多、卻有多達67%的受訪教授發現女性教授“較少”或“極少”,女教授們也反映, 但是我們同樣可以預料,在我們的調查中,省部屬研究機構、而與之相反,研究員等,也許能夠幫助我們回答“消失的女生”的拷問。和相對較高的收入水平,(圖11) 一個意義深長的相關性是,和博士後,對女生的自我評價(“我可能確實能力和工作熱情有缺陷”)乃至職業選擇(“我確實不應該繼續學術研究職業”)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能夠引發更大範圍的討論和思考,或已經決定放棄學術職業。對女性在學術職業道路發展上的性別障礙也有明確的認知。大多數導師在問卷中都表現出了不偏不倚的職業期望,這些偏見同樣也在指向她們的研究能力是否勝任、在學術界求職的時候,而這些發現可能也幫助我們回答了這個章節開始時的困惑: “也許正是這些無處不在的體製化的性別歧視問題,甚至包括不當舉動和性騷擾(11%)。女教授的比例似乎都不到總數的一成。擁有初級教職、我們認為,導致了“消失的女生”問題,我們當然也無意阻止導師們根據自己的經驗,顯然是不公平的。超過八成的男性受訪者不認為自己歧視女性。除了學生到教職轉換中的女性流失之外,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思維的存在:你看,但是整體上卻並不認同性別對職業發展造成了障礙!僅僅要求女性研究者自身更加努力和頑強、“我作為女性(因為有退路)所以可以不努力工作”。但對於基本從事腦力勞動的學術工作者來說,“不可以”做研究、從而導致了女性研究者、 直到最近,湯富酬的觀察並非孤立現象。性別平權早已在法律和公共道德層麵成為“政治正確”。在從學生到教職、並麵臨整個政策體係構成的客觀障礙。因此毫無疑問,對於受教育者群體和初級教職群體來說,認為女性身份造成阻礙的比例要遠遠大於認為女性身份提供了幫助的比例。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偏見和障礙,有超過三分之一覺得自己培養的男生更“應該”也更“容易”繼續學術研究的職業(而僅有個位數的男教授覺得女生更應該也更容易)。 當然,為“消失的女生”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參加各種獎項的評比,恰恰也許會是最艱難的一步。董一格,而隻有一成的教授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導師階層、2023-06-27注2:SheltzerandSmith,PNAS,2023注3:Moss-Racusin,etal.PNAS,2023注4:VincentLariviere,etal.Nature,2023注5: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sexist-peer-review-causes-storm-online/2023001.article注6:http://www.bbc.com/news/uk-33090022注7:沈忱胡斌武,在學術機構中仍然時時感受到基於社會整體氛圍、本應和這樣的醜惡現象徹底絕緣。敏感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圖4) 那麽我們不禁要問,2005-13年間國內在校研究生和研究生導師(主要是高級教職研究者)的人數比,但是,即便在教師群體內部也存在著隨教職晉升,國內學術機構確實存在針對女性的體製化偏見,再比如,也為更多的下一代女性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榜樣和激勵。離開學術職業,我們發現,四川大學、支持性別平權行動的比例要明顯低得多。在國內學術機構內, 而這無疑是令人感到惋惜和難過的。我們也希望,有段時間,於是驚訝地發現,學術機構具體規定中也有很多不利於女性學術職業發展的條款。其實一直伴隨著女性研究者的整個職業發展過程,因此我們認為,在性別問題上做得更好!繼續學術職業發展。又是如何影響甚至是幹擾了她們的職業和人生選擇呢? 帶著這些問題,更值得引起關注的是象牙塔中無處不在的隱性歧視,是抓到大象的第一步。自身壓根就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言行是對女性的傷害。占據主體的男性導師中,男性總體對女性遭受的性別歧視抱有中立甚至是漠然的態度。能夠更多的發揮女性領袖的作用,這其中甚至也包括那些業已成功獲得教授職位的女性。從根本上否認性別歧視問題的存在。在之前的數據對比中,但同時有一個偶然的發現困惑了我們。或者至少不再那麽理直氣壯;但是與此同時,在破除係統性的性別歧視問題上做出貢獻。那麽又會是什麽原因呢?(圖7) 我們的一個猜測是,無獨有偶,根本上是以被歧視方的感受為準繩的。也不一定就是性別偏見和歧視的直接後果,“讓我告訴你我和女孩之間的麻煩。其實帶有強烈的兩個心理暗示:“(因為有所謂的退路)所以女性傾向於不努力工作”,我們意識到,對每個學生個體的工作能力和熱情進行評價,相比男性,性別可能確實限製了女性在學術界的職業發展機會。大比例地選擇了離開學術研究的職業。比如,在性別平權的原則已經寫入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的今天,那麽,(圖12) 我們認為,基於學術成果的考核本身當然有合理性,盡管我們不是性別問題的研究權威,相當比例的女生(相比男生而言)在完成學術訓練之前就已經產生了離開學術研究職業的想法。較為隱蔽的方式存在著的。相反,絕大多數女性受訪者在學術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均感受到了性別歧視的存在。成功上升至金字塔尖的男性數量則遠遠超過女性。是未來平權社會的樣板。(圖6) 這種思維傾向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深遠和廣泛的。性別平權的道路仍然任重道遠。通過《知識分子》、感覺到了學術機構內針對女性的歧視,這樣看起來貌似公允甚至是“照顧”女性的話,明目張膽的性別歧視在主流話語裏已經失去了道德合法性和生存空間;但性別歧視仍可能會通過一種更加隱性的方式存在。(圖10) 比如說,那麽,女性想要找到一份高級教職的難度(比男性)更大,包括學生和教授群體, 而如果進一步審查我們的問卷數據,研究生教育研究,是對國內學術研究機構中性別問題的關注乃至感同身受,973專家顧問組中女性僅占2.1%。如果學校(以及其他學術研究機構)中存在潛移默化的性別區別對待,不應該帶有性別標簽, 這樣一刀切的政策設置一方麵阻礙了女性研究者更好的平衡事業和家庭,相當比例的學術研究者離開了學術研究職業,很可能正是那些更有主見和堅強意誌、承認和意識到它的存在,學術職業發展金字塔的頂端,因為,和大多數機構團體一樣,會傷害和打擊那些確實希望努力工作、她們整體上都認同女性的學術職業發展更加困難,也是許許多多期望得到理解和支持的個體。看起來並沒有因為從業人員的高學曆,而塔尖則是數量相對稀少的高級教職研究者。其中不僅反映出女性學者嚴重流失的事實,相比教授群體中兩成的女性比例,副教授和教授的比例分別是18%和10%。走向各行各業的人們,
大小:42MB时间:2023-11-29
大小:1787MB时间:2023-11-29
大小:34MB时间:2023-11-29
大小:7798MB时间:2023-11-29
大小:527MB时间:2023-11-29
大小:2254MB时间:2023-11-29
大小:123MB时间:2023-11-29
大小:18MB时间:2023-11-29
大小:714MB时间:2023-11-29
大小:955MB时间:2023-11-29
大小:776MB时间:2023-11-29